中国博物馆语音导览技术应用的发展和未来

2024-06-28 13:54:00

“语音导览”顾名思义为“利用语言和声音进行引导和展览”。中国周朝就已经有“春官”一职,专管收藏王室宝物的祖庙,而“春官”在向周王及大臣介绍宝物时就是充当讲解员一职,可以说这是我国语音导览的萌芽状态。现代博物馆的人工讲解最早起源于1907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率先起用导览人员,随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都相继跟进。到1957年,美国Acoustiguide公司发明了语音导览设备,将讲解的录音存放在专门的设备里,供观众反复播放和聆听。由此,使用设备进行导览的模式开始在全球流行起来。

 

1988年,中国故宫博物院引入语音导览设备。发展至今,语音导览设备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导览的形式和服务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对博物馆的服务群体而言,语音导览主要分为两大类:散客导览和团队导览。本文基于中国语音导览设备的使用情况,从上述两种类型着手阐述中国语音导览技术应用的发展和未来。

 

一、散客导览使用情况

 

散客导览的服务对象为个人观众,该类语音导览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一)前数码化时代

 

中国第一款针对散客的导览机是卡带式(cassette)导览机,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这款设备无论是外型还是功能都模仿当时流行的随身听设备,将导览节目内容存储在磁带上,观众配合耳机使用。

 

(二)数码化时代前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inform导览机为代表的初代数码导览机首次将导览节目制作成音频并存放在内存芯片里,它的兴起逐渐取代了卡带式导览机。初代数码导览机体积较大,单机重量达到1kg,声音只能通过扬声器外放,游客需要将设备贴近耳朵以聆听导览节目。虽然这样的使用方式比较吃力,但是其键盘输入的方式让观众首次有了“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导览内容”的参观体验,这个概念便是后文提到的“数字点播”功能的雏形。初代数码导览机由于只支持单语种,因此一些大型场馆为了满足来自世界各国观众的需求,需要为每个语种单独配置一批导览机。2000年初,上海博物馆配备了中文和英文的inform导览机各500台,其他语种的各200—300台不等,总计约2000台inform导览机。

 

(三)数码化时代后期

 

为了适应观众不断提升的导览需求,以AGWand导览机和AGMini导览机为代表的数码导览机问世。从2002年起,AG系列数码导览机逐步取代初代数码导览机在中国的市场,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外型方面有两种不同款式,其中AGWand导览机有着类似inform导览机的长条形外形,声音外放,类似电话听筒,但是更为扁平,并且带有一定的弧度,这种设计符合人体构造,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AGMini导览机则缩小尺寸,约为手掌大小,没有外放功能,需要使用耳机配合使用。

 

②重量方面由于内置芯片和外壳材质的升级,这两款设备的重量都比inform导览机轻一倍以上。

 

③功能方面AG系列导览机在数字点播的基础上增加了多语种选择和自动触发功能。多语种选择功能使得博物馆只需利用较少数量的导览设备,即可实现多语种、高效率的语音导览服务,大幅降低博物馆导览设备储备和运营成本。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在inform导览机逐渐被AGWand导览机替换后,导览机数量减少到1000台左右,极大地节省了设备占地空间和能源消耗。自动触发功能是指通过内植RF感应器自动触发导览机内存储的节目,使得观众无需操作,就可实现边走边自动收听相应内容,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导览体验。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自动触发功能普遍存在精度不高和导览密集区域互相干扰的情况,再加上感应器现场安装调试较为烦琐,因此自动触发功能未能实现场馆普及。时至今日,某些场馆仍旧在使用AG系列导览机,足以证明其在满足观众导览需求方面的普适性价值。

 

(四)多媒体导览时期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单纯的语音导览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的导览需求,多媒体导览设备开始崭露头角。2008年,以Opus导览机为代表的多媒体导览设备面市,这款导览机的芯片支持彩色图片和视频以及各类定制开发的小游戏等多媒体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导览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当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Opus导览机内置的多媒体功能对大部分观众而言尚属于新兴事物,是相当“时髦”的。从此开始,导览进入了多媒体时代。随着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导览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导览节目可按需添加各种类型的图文、视频、地图、互动游戏等内容。以2017年上海气功研究所陈列馆制作的360。互动导览视频为例,通过球形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可以往任意方向旋转和延伸,点击视频内带标签的展品便可以打开相应的讲解界面,将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巧妙融合。这种通过数字模型呈现虚拟展品的博物馆被称为“数字博物馆”。

 

(五)智慧导览时期

 

10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迎来智慧导览时代,其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为“物、人、数据”三者之间架设了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博物馆中的人(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物(藏品、各类设备设施、库房、展厅等)的信息可动态感知,并通过网络汇集,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物—人”“物—数据”“人—数据”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远程控制,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

 

智慧导览作为智慧博物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突破了仅呈现展厅展品相关信息的导览内容局限,它能通过互联网,广泛结合导览器的租赁管理、观众信息收集、票务系统服务等功能,在满足观众导览需求的同时,使得场馆管理和导览服务更为便捷、高效。

 

首先,智慧导览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播放形式。相较于传统导览设备使用键盘输入编号或者通过RF射频触发来播放节目的形式,智慧导览的播放模式增加了地图选择、扫描二维码,或者使用蓝牙感应器进行定点触发,观众可根据自身的喜好自由选择。

 

其次,智慧导览实现了观众自助租借,节省了人力服务成本。以前的导览设备归还、租借、充电等环节全部需要安排工作人员实施,智慧导览设备只需电力供给,观众可通过简单明了的操作说明自行完成导览设备的租借、归还,设备还具备了为内置导览器充电、消毒的功能,无需额外配备专人管理。

 

第三,智慧导览使后台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系统通过后台服务器连接场馆的网络,管理人员可在后台查阅每台导览设备的实时状态,即充电中、待租中、租赁中等;每台导览机都内置了一枚定位芯片,将导览机的实时位置显示在事先绘制好的场馆电子地图上,便于及时查找观众不慎遗落的导览设备;可以实现导览内容远程写入,节约了技术人员的交通成本;还可以记录和统计观众使用导览机的数据,方便场馆研究和分析观众的参观习惯和展品的受欢迎程度。

 

最后,智慧导览甚至突破了导览实体设备的局限。很多场馆选择将导览的平台从实体导览机换成App或微信小程序,以迎合更多年轻观众的使用习惯,观众即便不进入场馆,也可通过线上平台获取导览内容,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心畅享。

 

2010年,美国Acoustiguide公司推出一款名为“Smartour”的导览App,充分利用了当时苹果手机的强大功能,带给观众全新的操作体验。然而,Smartour在中国的推广并不顺利,它有昂贵的制作费用及固定的模板,对场馆内网络要求较高,功能上与多媒体导览有相当部分的重叠,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观众觉得下载一个独立的App专用于单个场馆的导览比较麻烦。前三项阻碍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改善,但第四项则直接导致该导览App项目的推广停滞。

 

经过数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调研,2018年,微信小程序导览—“小导览”应运而生。与导览App不同,它依附于微信小程序,观众无需下载,可以通过直接扫二维码收听,制作成本和周期都比App缩减了不少,推出后市场反馈良好,一直沿用至今。

 

二、团队导览使用情况

 

团队导览是针对团队观众进行的语音导览。在大部分情况下,团队导览主要指服务于团队观众的人工讲解。对于许多大型博物馆或景区来说,为团队观众提供导览服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衡量其综合运营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团队导览的设备也同样走过了一段发展与进化的历史。

 

(一)单一简陋的大喇叭

 

21世纪前,博物馆较少提供针对社会团体的人工讲解。而在旅游景区里,常见的导览形式是导游手持喇叭型扩音器进行讲解。这种导览方式较为简陋,大喇叭一般只有开关两种模式,不能调节音量,且必须手持。人们经常可以在热门景点看到一手持喇叭型扩音器,一手举着旗帜的导游卖力讲解的身影。而其弊端显而易见,近处声音刺耳,远处又听不清,团队拥挤时相互干扰,除了导游自己带领的团队以外,周围的人也都被迫“聆听”,导览效果和体验都不佳。

 

(二)便于携带的“小蜜蜂”

 

大约从2005年开始,造型相对小巧、易于随身携带的“小蜜蜂”逐渐取代了大喇叭,被用作博物馆团队导览设备。从功能而言,“小蜜蜂”和大喇叭一样属于扩音器的一种,只是因为其体积小,便于携带而被称为“小蜜蜂”。“小蜜蜂”的音量可以调节,其连接的麦克风从最早的有线型发展成了后来的无线型,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尽管在外观造型和音量控制上较大喇叭有了进一步提升,但“小蜜蜂”的本质依然是扩音器,无法解决团队拥挤时互相干扰的问题。

 

(三)无线讲解器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无线传输技术进行声音传导的讲解器逐渐取代传统的“小蜜蜂”。目前,博物馆主流无线讲解设备主要使用UHF和2.4G两种技术,即俗称的高频波和蓝牙。UHF的传输距离相对较远,而2.4G的频道选择更多,两种技术各有优势,可匹配不同的讲解需求。两种技术在设备的运用方面差别不大,一般都是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发射器由讲解员携带,可以连接麦克风,接收器由观众佩戴。接收器根据外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需要连接有线耳机,另一类使用耳挂型无线耳机(类似蓝牙耳机)。讲解声经由接收器的耳机直接传入观众耳中。与“小蜜蜂”相比,无线讲解器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是体验的提升。由于声音直接通过耳机入耳,观众就算离讲解员有一定距离,也能清晰听到讲解内容。其次是避免团队间相互干扰。无论是UHF还是2.4G的发射器,都有数十个不同的频道可以选择,不同的频道匹配不同的接收器,不同团队观众佩戴的接收器只会听到自己团队讲解员的声音,意味着当几个不同团队在同一个地点同时参观时可以互不干扰。最后是讲解器功能多样化。有的讲解器可以实现多人发言,即团队里除讲解员以外的成员也可以发言,适合由多个讲解员合作带队或是观众互动频繁的团队;有的讲解器可以存储导览节目,讲解员可以在播放事先录制好的音频内容与人工讲解之间进行自由切换,适合一些参观路线和讲解内容相对固定,但是又需要专人带队的团队导览。

 

(四)智能分区广播

 

随着团队导览需求的不断细化,部分高规格接待或VIP团队倾向于既不佩戴耳机接收设备,又能清晰聆听导览内容,因此越来越多场馆开始使用智能分区广播系统进行导览。这套系统主要由讲解发射器、控制器和音频播放设备组成。其工作原理类似无线讲解系统,发射器发出的声音被控制器接收,经由音频播放设备处理后放出。不同之处在于,无线讲解系统的音频信号通过观众佩戴的接收器接收后在耳机上放出;而分区广播系统的音频信号则由事先安装的音响设备播放。这些音响设备被设置在每个需要讲解的区域,讲解员带领团队观众到达一个讲解点位后,通过简单按键操作控制音响公放播放导览音频,团队中的所有人员可同时收听。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团队观众不需要佩戴任何设备,而定位音响的存在又能使不同区域的观众在听讲解时互不干扰。但是这套系统并不适合所有的场馆,因为其对于安装的场地要求较高,一般只适用于室内且讲解区域较为分散的场馆。

 

三、中国博物馆语音导览的未来

 

疫情期间,许多博物馆转而提供线上参观服务(又称云参观),导览的需求随着线下观众数量锐减而降低。随着疫情结束,线下导览的需求开始逐步回升,根据目前我国文旅市场的情况,对未来导览发展趋势进行如下展望。

 

(一)传统导览机需求稳定

 

语音导览设备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程,尽管各种类型的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导览的本质还是“听讲解”,可以说导览设备所有的功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虽然有部分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持续普及,这类手持式导览机会被逐渐淘汰。但是事实是,参观的观众群体涵盖了全年龄层,其中部分老人和儿童并不是智能手机用户,租借一台语音导览专用设备于他们而言始终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因此传统的语音导览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继续作为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的重要形式。

 

(二)自助导览功能持续优化

 

自助导览是以传统语音导览机为基础,伴随信息技术发展逐步开发出众多便利功能的智能导览租赁系统。传统语音导览机的租借由人工服务实现,自助导览设备不仅可以实现全程无人员服务,还可以对导览柜中的设备进行自动充电、消毒、数据收集、远程管理等,为现场服务和后台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成为越来越多场馆的选择。未来自助导览将在功能方面进一步优化,比如,通过记录分析观众的设备使用情况,根据其参观习惯推荐最符合其参观喜好和需求的展品导览;依据大数据分析,帮助博物馆在众多展品中,选择最具吸引力的展品和叙述方式来制作导览节目。

 

(三)终端设备简单化

 

目前最新的终端设备是多媒体导览机。这些设备的操作界面类似手机App,都是以触屏为主,辅以物理按键。相当一部分导览机体积庞大,且功能复杂花哨,观众经常在租赁后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和操作这些设备。随着技术的沉淀和市场的反馈,人们逐渐发现一些烦琐的设计和功能并不能提升观众参观的兴趣和感受,反而为获取讲解服务设置了障碍,因而这类终端设备在功能和外型上都将逐渐“瘦身”,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观众的操作。

 

(四)微信导览使用率提升

 

目前微信导览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依赖微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来实施免费和收费两种不同类型的导览。有些场馆在微信公众号增设了导览功能菜单,免费向公众提供导览服务。有些场馆开发了专门的导览小程序。小程序制作周期快,便于链接至收费功能,尤其适用于一些特别展览的收费导览项目。对于观众来说,使用微信导览,即使不亲临展馆也能浏览和欣赏展览,聆听导览内容,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云参观”。对于场馆而言,将导览功能添加到微信上,也给场馆的发展带来了便利,无形中将使用导览的线下观众纳入场馆本身的线上用户群,两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保持紧密互动和联系,成为场馆线上生态圈的一部分。微信导览无论从开发设计的难易程度,还是观众使用的便捷性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随着国内微信软件使用的普及和其功能的不断扩展,微信导览使用率不断提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五)团队导览服务个性化

 

目前大部分博物馆接待团队观众时较多使用无线讲解器作为导览设备,少部分室内场馆使用智能分区讲解系统,但是随着团队观众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单一的无线讲解系统或者智能分区系统无法全面适配不同团队的导览需求。比如,有的户外场馆面积较大,且导览点位比较分散,现场讲解员数量供不应求,需要能够全程自动触发的耳挂式讲解器弥补人工讲解服务的不足;一些场馆接待国外观众团体较多,外国观众习惯于边聆听导览边交流的参观模式,需要能够融合发射与接受功能的多人发言讲解设备。相信随着无线讲解器技术的持续提升,团队导览服务将向着个性化、定制化方向不断发展。

 

(六)内容和服务水准不断提升

 

除了硬件设备外,语音导览内容和现场服务水平对衡量导览系统的质量同样重要。随着国内文博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观众都有过在博物馆使用导览设备的体验,一些博物馆还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特点,分类设计制作了专门的导览路线和内容。比如,上海博物馆分别针对5—8岁和9—13岁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两册少儿导览探索手册。少儿观众可以依据手册的指引,通过聆听导览,打卡趣味任务,来自主完成展区探索。未来观众对于导览节目内容的质量和现场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场馆在制作导览内容时会从展品选取、文稿撰写、音频录制、数码化以及后期的多媒体制作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考量,并不断提升质量标准,使导览内容兼顾知识性与娱乐性。同时,场馆也会进一步加强针对现场导览服务人员的培训,最终形成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给观众带来更优质的导览体验。

 

四、结语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中对博物馆的教育有如下描述:“若典藏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因此,博物馆不单纯是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和研究机构,更是有着沟通桥梁作用的文化教育机构,语音导览是发挥这种桥梁作用的重要手段和保证。中国的语音导览技术从最早的录音机加卡带的导览机到今天各种结合数字技术和无线技术的终端设备以及各类线上导览,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本文按照散客和团队两种导览模式,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导览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回顾了各项技术的出现、运用和更新,最后对语音导览在国内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术的发展依赖的是需求的增长,所有的设备和系统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相信中国的博物馆从业者会不断吸取经验,持续更新发展,为观众带来日臻完善的参观体验。(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