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9 15:18:40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智能化时代,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社会资源、信息资源、物理资源的人机物三元深度融合给人类历史带来一场规模宏大的科技革命,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近年来,作为传承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创造性表达的风向标,博物馆以增强观众体验为导向,实现了经营模式与移动应用、社交网络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用创新科技手段整合线上线下活动的新型博物馆生长模式。面对未来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科技,博物馆从业者必须有前瞻性的思考,积极应对挑战,主动学习和应用各种新技术,用科技和创造推动各项工作,才能把握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机遇。
关注与博物馆有关的新科技
回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个时代都有着推动其发展的驱动因素。在农耕时代,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着人类从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工业时代的动力技术让人类从蒸汽机时代发展到内燃机和电力驱动时代。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借助着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纤通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兴起,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向着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快速迈进。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日益成熟的创新科技通过信息资料的共享和互动交流,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同时使博物馆各相关业务活动的开展更加高效、快捷、便利。这一切不仅给博物馆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新的载体,拓展了博物馆的形态,也改变了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展示手段,同时带来了很多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科技对博物馆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数字化已经成为博物馆行业的新工具和新方法,并为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观众可以看到更广阔的空间,可以穿越历史与未来。数字化所提供的共享平台使博物馆研究成果最大程度实现资源整合,提供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合作机会。博物馆展览已经从传统的陈列模式迈向交互式和沉浸式的数字化方向。通过触摸界面或运动检测系统等与观众互动,让娱乐体验更精彩,达到趣味性与科技性的完美结合。
与移动应用和增强现实的融合带来更具交互性、沉浸式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通过模拟各种声光色电信号来还原真实或者虚拟的世界,超越时空制造出逼真的具有代入感的场景,摆脱了以往的严肃沉闷氛围,增强了文物观赏的全面性、互动性和吸引力,通过精彩纷呈的展示方式进行展品内涵的解读和文化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更为立体真实的效果,丰富了呈现的手段,增强了创意方式。
同时,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观众和游客可以放松身心,互相交流,形成社区,形成圈子,形成各种关联,将单一被动的参观过程变成在体验参观中学习、思考、互动、分享和共进的新型传播学习模式。
▲博物馆近期需要关注自带设备
收藏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在藏品管理方面,各种物联网技术可以从文物入库开始,对登录、保管、流动、点交、展出等各项流程进行智能化监管,利用实时定位与识别、出入库感知清点、智能化日常巡查等手段,降低藏品在管理风险点上的主要安全问题。
无损检测技术可以针对文物的保存状况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量化分析,使文物在损坏发生之前提前掌握其各项特征,持续采集传输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评估,并以三维建模形式立体呈现可视化结果,展现数据的不同变化和关系,形成一套集藏品面貌、内部结构、周围环境因素于一体的馆藏文物诊断、分析、处理和评价体系,为文物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博物馆近期需要关注游戏和游戏化
通过对观众的构成、需求、心理、动机等各类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从丰富馆藏内容、改进展陈方式、提高参观体验、优化服务质量等目标需求出发,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多种信息技术(如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和普适计算)为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载体,提升了对观众的服务水平,优化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能力,拓展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渠道。引入游戏模式已经成为博物馆创新学习模式的重要方面,在轻松娱乐的气氛中让年轻一代感知博物馆丰富的展品,获得更多的情感、沟通和共鸣方面的体验。
其他各种前沿的教育方式如机器人、3D打印以及基于web的三维建模被广泛引入博物馆教育活动之中。创客空间作为解决实践难题、开展创意工作的有效方法,方便更多爱好者参与博物馆创意活动。社交分享技术方便观众随时随地用手机或电脑分享精美展品和参观体验,结识兴趣相同者。精细化定位讲解服务、观众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可以与参观者随时随地保持长久的联系。
国外有的博物馆超过一半的参观者来自网络,这些情况正在重新定义博物馆的观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谁才是博物馆真正的观众?”以及“应该如何定义博物馆的参观空间?”另外,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站是否有可能影响实体性的博物馆体验,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博物馆中期(2-3年)需要关注创客空间
世界上90%的数据都产生于最近这两年,导致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信息交流技术成倍的增长。国外很多博物馆已经开始通过数据分析去推动博物馆的营销增长和参观者行为的追踪。
相对于以往博物馆简单通过活动出席人数和参与度调查,对参观者的行为进行分析,这些方法的效果显然有极大的不同,可以深入了解到人们的活动经历和参观体验。博物馆业可以参考零售行业的一些成功经验,采取更多的数字策略,应用新的数据分析技术,从人们进入博物馆那一刻开始,让精细化的数字信息识别和收集系统记录参观者的行为特点和游览兴趣,使博物馆更加精准地了解观众的兴趣和需求,提高博物馆各项服务的效率。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科技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博物馆的管理运营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都因数字网络科技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网上预约订票系统、馆内OA办公系统、身份证自动识别门禁系统等不断需要创新科技的支持和更新。通过科技与服务的结合,可以建立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监测、文物及资产管理、人员行为管理、观众导览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智能化管理。
基于博物馆数据采集、具有模型分析功能的可视化数字中心可用于博物馆数据管理、可视化操作。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评估及预警平台可用于博物馆大小环境的监测管理,查看博物馆整体环境温湿度分布情况。不可移动文物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资源管理,可用于文物管理部门对不可移动文物的监管和跨部门管理,在数据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系统化工作方式,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创造更新的价值。
▲博物馆中期(2-3年)需要关注基于位置的服务
提高博物馆人的数字素养
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其他技术在博物馆行业的普遍应用,对文化素养的理解已经从传统的读写能力扩展到对数字化工具的掌握。
目前有关部门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一问题,对于数字素养的概念也没有形成共识。美国图书馆学会将数字素养定义为“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去发现、理解、评估、创造、沟通数字信息的能力,一项需要认知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的综合能力”。
欧洲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对数字素养的描述有些宽泛抽象,“使个体能够在数字社会里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那些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对博物馆行业来说,数字素养应该是指博物馆从业者的信息判断、收集、批判、处理、生成及传递的能力,尤其是运用数字工具实现各种教育目的的能力以及批判性评估网络资源的能力等。博物馆人作为信息的吸收者和传递者,其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教育的效果,数字化素养日渐成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职业新要求,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提高博物馆宣传水平和观众体验的基础。
博物馆管理者要树立数字素养的理念,博物馆作为一个“可以自学的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信息获取的过程而非简单传递信息。传统博物馆满足于知识灌输,满足于把知识讲深讲透,讲解水平容易停留在静态发展的水平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与观众在教育中角色发生了转变。如果缺乏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不能使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肯定无法提高展览水平,也很难有效地传播知识或者与观众交流互动。
▲博物馆长期(4-5年)需要关注自然用户界面
博物馆管理者应具有现代化的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博物馆内部工作人员以及观众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只有把科学的工作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信息理念贯彻到博物馆各项工作之中,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果。
最后,博物馆应该创造各种良好的数字环境,拓宽数字素养的应用时空,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字培训计划,使各种数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适应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博物馆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克服对新科技的恐惧
虽然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博物馆进入全新阶段的标志,但一部分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对于新科技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这种思维模式在当前的浮躁社会环境中还是很普遍的。
即使在科技很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有相当的人对难以置信的科技变化与更新感到不自在,有少数人甚至“极端抗拒”。据说46%的英国人,50%的德国人,55%的法国人和55%的美国人对新科技持恐惧排斥的态度(即害怕并拒绝新科技进入日常生活领域)。“科技恐惧症”未来或将成为主要的心理问题。这种恐惧症也不仅仅针对中老年人,其趋势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即使都是在富技术的环境中长大的,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不停加速,如果不抓紧学习,也会被抛在后面。
所以在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生存时代,不管是晚辈,还是长辈,即使在接受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上有所差别,都面临着不进则退的挑战。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博物馆从业者应该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才能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博物馆长期(4-5年)需要关注物联网技术
警惕对新科技的过分迷信
另外也有一些人一旦出现思维的转换,又开始对科技过分迷信和依赖。博物馆既要关注新科技对挖掘文化遗产和文化反思的积极作用,也要有冷静的思考来审视与看待新科技对于博物馆的作用。
如有些技术可能本身就不适合在博物馆应用;有些技术虽然不错,但在特定场合有可能对观众认知功能产生干扰;“在线生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应忽视,如果应用不当,确实有可能冲击观众现场的感情共鸣和深度体验。一些互动性展览可以改变观众的参与方式,但如果安排得不合理,某些方面就可能被忽视。可以采用新的模拟技术,结合观众认知解读分析,再通过时空的重新分配,真正达到提高观众参观体验的效果,提升互动交流的品质。
其次,要重视新科技的综合使用,未来科技最主要的亮点是深度融合,要重视各种不同技术的互补,以最自然的方式实现展品与观众的互动。
最后应该注意探求观众受到新技术影响后的行为变化,注意考虑观众的行为模式和操作习惯。一切技术手段的应用都是为了提升观众的艺术品鉴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培养和激发人们探求知识的兴趣,鼓励观众从陈列的旁观者变成展览的参与者。
结语
博物馆与新科技的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博物馆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数字素养,努力学习各种前沿科技,不断强化对技术手段的敏感度,提高信息获取的综合能力,发现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才能在思想、意识、敏锐性方面有所进步,从而达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未来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其中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使用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在互联网时代,高科技对挖掘博物馆创新价值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博物馆从业者必需有一个包容和开放的胸怀,站在新科技的最前沿,才能引领博物馆的最新发展方向,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以及各国历史文明交融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新科技和博物馆都是包罗万象、举一千从的行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应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发光点。新科技渗透性强,对博物馆的各个层面产生冲击,带来了注重体验的崭新概念,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成为实现现代展览设计理念的最佳载体。博物馆提供了一个独特和广阔的市场,吸引和成就着新科技领域众多的从业者。从长远和多角度观望,新科技和博物馆这两个领域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作者:邱克(上海大学博物馆兼职研究员 《博物馆新科技》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