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5 14:34:52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在新时期持续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文物局等中央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优化博物馆分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提升博物馆发展活力以及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其中,令人关注的是,智慧博物馆建设及相关工作被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意见》还明确了在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战略目标,而这二者其实是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
一、智慧博物馆是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近二十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高速发展期。“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达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总数达5788家,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博物馆普遍长期闭馆的情况下仍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1]从这一系列数据来看,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大国。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博物馆飞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博物馆整体发展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全国博物馆发展在区域和类型上不够均衡和协调;“千馆一面”的博物馆主题和展陈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要而言之,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我国距离建成博物馆强国还有一定距离。而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实现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战略目标,方兴未艾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2019年,随着5G商用牌照发放,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次年,无人驾驶汽车首次进入网约车行业。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这不可避免地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某些传统行业已经或正在遭受冲击甚至颠覆。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大趋势,亦是当代信息技术对博物馆的革命性或颠覆性改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博物馆界率先提出的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方案,为世界博物馆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实际上“智慧”的概念已并不稀奇,全球范围内智慧化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十年来,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街区等概念层出不穷,在全球智慧化的浪潮中,博物馆也不能无动于衷。
博物馆界的同仁们应该注意到,在博物馆之外的广阔空间,观众已经开始习惯智慧化带来的便利与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博物馆不能成为智慧的“沙漠”,博物馆为公众收藏、保护和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但自身却不是“老古董”。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应是博物馆自身在世界智慧化浪潮中与时俱进的主动选择,更是博物馆提升自身服务质量的难得机遇。
事实上,智慧博物馆建设为博物馆事业带来的机遇在当下已经得到体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博物馆行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如国际博物馆协会2020年3月公布的《博物馆、博物馆从业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有85000家博物馆受疫情影响被迫关门谢客,其中大约13%的博物馆可能将永远关闭。美国博物馆联盟2020年7月发布的《关于COVID-19对美国博物馆影响的全国调查》披露,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相关财务问题,全美有三分之一的文博机构或将永久关闭。
中国博物馆界在疫情期间虽也受到冲击,但境况相对好得多,而且还充分利用“智慧传播”“云展览”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博物馆2020年春节期间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推出“云展览”的博物馆达1300余家,[2]并在疫情缓解后率先开始复苏。
中国博物馆能够展现出“这边风景独好”的繁荣景象,与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的发展,特别是2014年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以来的积累分不开。但是,客观来看,我国博物馆智慧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尚不能掉以轻心。
智慧博物馆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科技发展速度很可能超过博物馆人的想象,要在注重智慧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握好人文与技术的关系,把握好新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平衡。此外,与社会整体对比来看,我国博物馆智慧化程度总体上仍然处于落后位置,特别是基层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尚无力开展智慧化建设,存在掉队的危险,这些都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应对这一系列挑战,需要从各个层面对智慧博物馆建设投入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二、深刻领会《意见》关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自从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记忆”项目开启数字博物馆建设以来,博物馆数字化之路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可划分为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以及智慧博物馆三个阶段。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两次提到“博物馆数字化”,而《意见》的发布,正是“十四五”规划在博物馆行业的延伸和具体细化。在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博物馆正在从着眼于“对象”的数字化向着眼于“关系”的智慧化发展。
作为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最新实践,智慧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意见》的发布适逢其会,必将从多个层面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博物馆的发展。
从内容上来看,《意见》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及相关工作着墨颇多,文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
通读《意见》全文,共有两处使用了“大力发展”的表述形式,其一为“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其二为“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而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本身又与智慧博物馆建设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可看作博物馆智慧传播、智慧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之一,《意见》对发展智慧博物馆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意见》还在第九条“提升保护能力”中,从智慧保护的角度提出“推进藏品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逐步推广藏品电子标识……提升藏品保存环境监测、微环境控制、分析检测等能力……加快推进藏品数字化,完善藏品数据库,加大基础信息开放力度”。第十三条“优化传播服务”中从智慧传播角度出发,提出“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主动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深化博物馆与社区合作,推动博物馆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除上述直接与发展智慧博物馆业务息息相关的表述之外,《意见》中还有多处表述提出要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联系,“将制约博物馆发展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
《意见》对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视,无疑对进一步推进智慧博物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博物馆内部而言,随着《意见》的出台,其倡导的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必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使智慧博物馆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在当代,科学技术给博物馆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正重塑着博物馆的形态,重塑着博物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与新技术的结合,但又绝不仅仅是博物馆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是在管理模式、运营方式以及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全面创新。
《意见》“四、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中提出要赋予博物馆更大的自主权、健全激励机制,且特别提及鼓励社会参与“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这些举措无疑都将为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扫清障碍。
其次,从博物馆外部来看,智慧博物馆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更加优化。智慧博物馆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包括智慧博物馆建设在内的博物馆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智慧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主动拥抱时代前沿的选择,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但是,这些新技术为博物馆带来的全新变化,不仅可能与博物馆传统工作模式大相径庭,也与传统博物馆学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因此,除改革内部环境以适应时代发展之外,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也呼唤更多外部力量的支持,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意见》的出台,无疑对这两方面都会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一方面,《意见》提出“要将博物馆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相关专项规划,发挥博物馆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作用,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并提出“探索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置改革试点”。
这无疑为博物馆引进社会力量,购买专业化服务提供了便利。在《意见》的推动下,博物馆与科技的结合将会更加密切,出现专业化的博物馆智慧化设计团队和智慧博物馆运营团队也未尝不是未来博物馆智慧化的一种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意见》第二十条专门提出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和跨领域、跨学科创新团队,吸引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兼职。这为解决智慧博物馆专业人才问题提供了方案。
事实上,我国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并不长,规模也并不大,与我国日益发展的博物馆事业极不匹配。《意见》中提出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为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和智慧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契机。文博学科人才培养可以以此为契机向专业化、特色化迈进;博物馆亦可借助此次机会培养符合智慧博物馆建设要求的人才。
目前来看,国内部分文博人才培养机构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例如上海大学2018年率先成立了智慧博物馆研究中心,2019年起开设“智慧博物馆专题研究”课程,并开始招收智慧博物馆方向硕士研究生,逐步探索智慧博物馆人才培养之道。《意见》的发布是对这一尝试的肯定,无疑会推动这一尝试向更加深入、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建设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免费开放以后实施的博物馆分级分类评价(博物馆定级评估和运行评估)即是主管部门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博物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是离不开高质量的博物馆。
《意见》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的二十条指导意见中七条都直接与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有关,其内容涵盖了包括藏品征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方面在内的各个博物馆运营环节。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智慧博物馆建设无疑是必由之路。究其原因,除了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外,还因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出的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个领域的改革方案,是对博物馆各领域发展质量的全方位、系统化提升。
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是业内共识。智慧保护即代表着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应用。目前,智慧保护在博物馆实践中主要运用于建立库房、展厅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提升修复能力以及文物藏品数字化保护三个方面。
预防性保护概念的诞生远远早于智慧博物馆,并早已成为文物保护的共识性原则。智慧保护基于藏品存放环境监测、微环境控制、分析检测等技术,对藏品本体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时、全面、系统的采集与分析,预测文物遭受风险程度,使博物馆预防性保护能力大大提升。
文物修复管理系统同样在国内有着较好的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文物保护修复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苏州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已经建立起包括文物分类管理、基础修复材料管理、修复方法管理、修复过程管理、修复结果查询分析、修复文物统计分析等功能板块在内的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3]除却预防、延缓文物劣化,提升修复水平之外,智慧保护还能从某种意义上实现文物的永生。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最终都要走向消亡,正所谓“绢寿八百、纸寿千年”,无论保护水平如何高超,都无法扭转这一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高清摄影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模型制作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尽可能完整、真实、准确地复制现存的文物,把文物本体承载的所有信息精准复制下来,从而使它的信息、价值能够传承下去,即可变相实现文物的永生永存。
在数字化保护领域,敦煌研究院无疑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敦煌研究院便开始了利用先进的摄影技术和数字技术记录、存储敦煌石窟艺术的探索,[4]
近年来,更是通过“数字敦煌”项目完成了 110 个洞窟的高保真壁画数字化采集、40个洞窟的整窟高保真数字化图像处理以及 110 个360°虚拟漫游全景节目和近 20 余身敦煌石窟重点彩塑的三维重建,还有莫高窟、榆林窟等大遗址的三维重建数据,[5]建立起永久的文物数字资源,实现了文物的数字永生。
此外,敦煌研究院更是通过建立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满足了观众的参观需求,同时缓解了洞窟的参观压力,使得珍贵的壁画和塑像褪化趋势大大减缓。
因此,对文物进行智慧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当下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从博物馆管理角度来看,智慧博物馆所倡导的智慧管理理念旨在提升博物馆管理效能,实现博物馆日常事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慧化,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板块。外部管理主要围绕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优化博物馆运营方式,为观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例如南京博物院的特展运营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对人、物、环境数据的感知,将博物馆的票务情况数据(售票和检票数据)、展厅情况数据(日参观人数、在院参观人数、排队时长)、博物馆观众参观数据(男女比例、年龄构成、停留时间、兴趣点等)、文创数据(销售总额、每日销售额)进行集成以及可视化展示,清晰展示博物馆运营情况,为博物馆决策提供数据依据。[6]内部管理包含藏品资源管理、财产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所涉及的技术架构与社会其他行业联系最为密切、发展最为成熟。
从博物馆服务角度来看,智慧服务主要包括展示、教育、传播及纪念等领域。这一系列领域与观众联系最为密切,也最能令观众直观感受智慧博物馆建设带来的博物馆服务质量提升。
经过近十年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智慧服务理念已普遍运用于博物馆实践,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打破博物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打造可参与、可互动、可分享的高质量博物馆,使得文物真正“活起来”。这一领域的案例不胜枚举,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苏州博物馆文创藏品管理系统等在展示、教育、传播、纪念各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除此之外,智慧服务还能使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乐享博物馆,助力文化平权。简言之。智慧服务通过加强人、物、信息之间的多向互动,让智慧保护、智慧服务的成果更好地融入公众生活,推动实现博物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总体目标。未来,智慧博物馆在展览策划方式、展品阐释理念、博物馆形态等方面带来的全新变革,可能会颠覆博物馆的传统发展模式,开启博物馆的全新时代。
总体来看,我国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建立了一个或数个智慧博物馆示范模板,而是彻底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发展形态。或许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博物馆还没有完全建设成功,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浪潮已经为众多中国博物馆注入了智慧的基因。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博物馆诞生或许仍需时日,可智慧技术的应用愈发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并在博物馆实践中遍地开花,不断推动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近代公共博物馆诞生以来的三百多年里,博物馆的定义、功能、形态几经变化。如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似乎又来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然而,无论未来博物馆如何变化,其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宗旨和使命不会改变。博物馆人除了要坚守这一使命外,也要将承载这一使命的博物馆传承下去。不仅因为完成这一使命离不开博物馆的参与,更是因为博物馆业已成为人类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博物馆建设,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为博物馆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博物馆人不仅要通过智慧博物馆建设将从先辈们手中继承的文化遗产完好无损地交给子孙后代,同样也要通过智慧博物馆建设,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博物馆永续传承下去。
本文来源:
《中国博物馆》2022年第一期
原标题:以智慧博物馆建设为抓手推动博物馆强国建设
部分图片为编辑后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